|
楼主 |
发表于 2015-2-23 19: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经与楚辞部分
诗经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约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约前6世纪)近500年间305篇作品。它在先秦只称“诗”,或举其成数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尊其为“经”,故称《诗经》。
风骚传统
“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他们分别代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发展、形成了我国诗歌的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就称为“风”、“骚”传统。
献诗说
古代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诗经》中的雅诗主要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卿大夫献上来的,其目的主要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
采诗说
古代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诗经》中的民歌(国风)部分,主要是当时的乐官采集而来的,其目的主要是“观民风”。
删诗说
古代关于《诗经》结集成书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诗经》中采集、献上、制作的诗有三千余篇,是孔子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进行删削淘汰为305篇。此说不可信。《诗经》的最后结集成书,应该是周朝的乐官。
四家诗
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即鲁、齐、韩、毛。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创始人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后三家诗亡佚,毛诗独行于世。
今文三家(三家诗)
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即鲁、齐、韩、毛。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创始人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其中鲁、齐、韩为今文学家,在汉代立有博士,成为官学,故又称为“今文三家”或“三家诗”。
六义说
所谓“六义”说,又称“六诗说”,是前人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源自《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四始”:“四始”是前人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说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四始说
四始说,为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此四始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
二南独立说(四诗说)
“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周南》、《召南》是两个地域的土乐,北宋苏辙于其《诗集传》中首倡“二南独立说”,认为《诗经》应分为《风》、《雅》、《颂》、《南》四类,即把《周南》、《召南》从《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教材认为“二南独立说”难以成立。原因:其一,此南首先是方位词,其后才以地域之名代指“南音”。其二,《周南》、《召南》当是周南风、召南风的省称。其三,即便二南是南方土乐,它们也仍是风诗之一种,《周南》、《召南》与《国风》之间是种属关系,不当独立于《国风》之外。故“二南独立说”是难以成立的。</div><div>风雅颂
风雅颂是前人对《诗经》按音乐特点进行分类。风,本义指乐调,所谓“国风”,便是汇集各地的地方土乐。雅,是正的意思,,雅即朝廷正乐。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
七月
《七月》是《诗经》中的一首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全诗共88句,380字。创作时期为西周初期。《七月》全面细致地描写了一年十二月中的各种物候及农活。
燕飨诗
是直接反映嘉礼中飨礼、燕(宴)礼等礼仪活动的诗,所以可称之为礼仪诗或宴饮诗,可以具体分为:飨礼诗、燕礼诗、乡饮酒礼诗等。
讽喻诗人
指《诗经》中讽喻规谏诗的作者,其作者属于贵族阶层中的“公卿列士”及卿士大夫。作为本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家”和“代言人”,他们很不幸地生活于末世与乱世之时,这使他们不但难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还不得不同社会上一切腐朽现象做斗争,同时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各种挫折和不幸。于是,他们作诗的目的也不得不因时代的变化由颂美而转向讽喻和怨刺。
赋比兴
指《诗经》创作的三种艺术手法。赋就是直陈,比就是运用比喻。兴就是借物起兴。
叠咏体
“叠咏体”亦称重章复唱,是《诗经》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样式的最初形成是便于唱歌、记忆和传诵。因为这样,在复唱中不断的使用一个调子基或是相同的句式,这时只要换一两个词语,也就形成了《诗经》篇章结构和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据统计,这种重章复唱的形式(或称“叠咏体”),在《诗经》中的305篇中,占了半以上,并多集中在《国风》、《小雅》部分。
风雅
这里的风雅并不是指的风雅体裁,而是指体现在《诗经》“风”、“雅”中的艺术创作精神,即诗歌创作的高尚意义和严肃性。用风雅来概括《诗经》艺术和创作精神,并不是对它的有意抬高,而是对中国诗歌优良传统的理论升华;不是对《诗经》艺术精神的曲解,而是通过它对后世诗歌创作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风雅才成为后代诗人创作所遵守的艺术原则,成为那些反对形式主义文风的最好武器。
比兴
这里的比兴指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一条重要艺术原则,侧重于艺术表达的形式方面。比兴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手法,也不是一种艺术发生学上的概念,而是中国人站在特有的文化立场上对作为艺术创作手法的“比兴”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理性解释,是指“比兴”在诗歌创作中具有的表现健康思想的特殊艺术功能,是把“风雅”之义艺术化的一条最佳途径。即“比兴”不仅仅指一般的“寄情于物”,“情景交融”,它同时还要达到“托物以讽”、“比类切至”的目的。
楚词章句
《楚辞》研究著作。作者为东汉王逸。此书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且选用的是刘向集本。
楚辞
楚辞是战国晚期在中国南方长江流域楚国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诗歌形式。内容上,记楚事,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宗教活动有密切关系;形式上,作楚声,结构宏伟,句式新颖,其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br></div><div>天问
《天问》是由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篇规模宏大、体制瑰奇的长诗。全诗三百五十余句,千五百多字,并全采用问句体写成。全诗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通过对自然史的诘问,表现了诗人对宏观宇宙的思考,对古信仰的怀疑;后半部分通过对复商周三代兴亡的回顾反思,流露出对楚国前途的强烈忧患意识。
九章《九章》是诗人屈原的一部短篇抒情诗集,它包括九篇作品。依王逸《楚辞章句》的次序是《惜颂》、《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章》各篇对屈原一生悲惨遭遇和苦难历程的记载。</div> 九歌
《九歌》是屈原吸取楚地的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形式写成的一组意象清新、语言优美并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抒情诗。作品包括:《东皇太一》、《东君》、《河伯》、《少司命》、《河伯》、《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礼魂》。
唐诗宋词部分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初唐四位杰出诗人的合称,他们是王勃、杨迥、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诗歌创作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怀,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具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为初唐的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的空气。
沈宋体
武后时期的重要宫廷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在永明体的基础上,把四声二元化,即把四声归纳为平仄两种。还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完成了从律句到律篇的过渡。从而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诗体,也就是律诗。在律诗定型的过程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宋,是他们最后完成了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因此律诗最初被称为“沈宋体”。
韩孟诗派
韩愈、孟郊等人,进一步发展了杜诗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形成了韩孟诗派。韩孟诗派除了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志之美,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的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法,尽力消融诗与文的界限,他的“以文为诗”,对宋诗影响深远。韩孟诗派代表人物有韩愈、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皇甫等人。
元白诗派
是指以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诗派。他们强调诗歌的讽谕作用,都擅长于新乐府、七言歌行、长篇排律等诗体,注意诗歌语言的平易浅切和通俗性,并通过诗歌酬唱促进了格律技巧的纯熟。
新乐府运动
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但新乐府运动因主要倡导者白居易横遭毁谤受到挫折,最终无法继续下去。但新乐府运动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的光辉的一页,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燕乐
燕乐,是随着隋的统一而兴起的一种汉族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以外来音乐交融而产生的新的音乐。
敦煌曲子词
指在甘肃敦煌发现的唐代民间曲子词。其创作年代多无定论,大体以为晚唐五代居多,但可以确定其中已有初盛唐时期的词作品。敦煌指地名,今甘肃敦煌;所谓曲子词,曲子是指其燕乐曲调,词则是与这种曲调相配合的唱辞。晚唐五代后,人们或简称为曲子。
花间集
晚唐五代词选集。10卷,选录唐末五代词500首,词作者为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18人,编者赵崇祚,字弘基。词以歌咏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要内容,以红楼翠阁、闺房帐幔为主要背景,以香艳浓丽、婉约缠绵为主要风格牲的花间词,对词体文学的物质、特征和特色影响极大。
南唐词
指五代时候,以词人李璟、李煜、冯延已等为代表风格的词。词以白描手法,抒真挚之情,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豪放词
宋词风格之一,豪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于粗疏平直,甚或涉于狂怪叫嚣。代表词人有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
婉约词
宋词风格之一,婉约词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于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代表词人有晏殊、欧阳修、柳永等
辛派词人
南宋词人辛弃疾以文为词,进一步解放了词体,扩大了词的思想内容和题材领域;另一特点是用典灵活,引前人话语入词自然畅达。辛弃疾的词在南宋词坛上无疑是一面大旗,在辛弃疾的大旗下,集结了一大批爱国词人。 |
|